您的位置: 主页 > 健康科普 >头疼、胃疼、失眠找不到病因?当心是“精神疾病”找上门!

头疼、胃疼、失眠找不到病因?当心是“精神疾病”找上门!

资料来源:本站

发布者:西安脑康心理康复医院

时间:2021-09-02 09:26

浏览量:186

  不知道大家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一些情况:

  总觉得自己身体有病,来回折腾于各家医院做检查;

  经常头疼、肚子疼,一紧张就会身体出问题;

  常常失眠,在床上一躺就是一两个小时;

  有多种慢性疾病,比如慢性胃炎、鼻炎、皮肤过敏……

  早前,央视曾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:

  头疼胃疼,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科/精神科。

  为什么身体上的疼痛和不适,会跟心理问题“挂钩”呢??

  这就要提到我们长期以来对于“健康”的误解——什么才是健康?

  健康不仅仅指的是身体健康,同时还有心理上的健康。

  但身体的健康直接可见,容易感知,因此我们更容易觉察到不适情况。

  而心理健康,让人看不见摸不着,因此我们对于心理上的不适常常难以感知。

  于是,当我们心理不舒服时,往往也会通过身体表达出来。

  最典型的,就诸如疑病症、躯体化等等。

  今天,我们想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身心健康这件事。

  01.心理问题会引发哪些身体不适?

  典型的身体心理疾病有好几类:

  心身疾病、躯体化、躯体形式障碍和疑病症等等。

  接下来,让我们先逐一了解下。

  图片

  心身疾病,顾名思义,是指由心理引起的躯体疾病。

  一般来说,代表性的心身疾病有以下几种:

  溃疡病、溃疡性结肠炎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局限性肠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。

  但现如今,随着心身疾病的分类日益扩展,包括但不限于:

  偏头痛、经前综合症、睡眠障碍、皮肤病(荨麻疹)、弱视、过敏性鼻炎等等。

 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源于人们在生活、学习、工作经历中,由于受到特别事件的刺激,或者对某些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,从而引发内心冲突,导致心理状态长期不可调和,最终影响到身体的生理变化。

  这些难以调和的心理冲突,或者长时间无法舒缓内心的紧张,以及形成不良认知习惯和人格特征等因素,与人们熟知的病毒、细菌一样,都会引起躯体疾病。

  心身疾病的重点在于心理,尤其是我们的情绪,但却常常以躯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。

  躯体形式障碍,是指一类精神疾病,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。

  比如,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,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,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,以此作为表达和应付社会和个人烦恼的手段。

  同时,躯体化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:

  通过躯体症状的形式表达精神心理的不适,外化内心冲突以及被压抑的情绪,借此将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。

  这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,个体以躯体生理症状来应对心理苦痛和情绪问题,并非有意而为。

  疑病症,顾名思义就是,怀疑自己有病。

  指在未经专业医务人员做出诊断的情况下,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出不恰当的评估:

  ● 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疾病;

  ● 反复就医,对自身健康状况高度/过度警觉;

  ● 尽管医生告知其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,也难以打消顾虑。

  疑病症患者通常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

  并且,会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健康问题上,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、日常工作和学习。

  02.心身疾病的背后成因是什么?

  在了解了几类代表性的心身疾病和发病机制后,我们来一起看看引起此类疾病的心理原因,以及对相关心身疾病的理解。

  自我压抑的习惯,传统教育让很多人从孩童开始就很少有情感表达的体验,更多的是压抑自己的各种感受,比如:紧张、愤怒、伤心等等。

  我们都知道,压抑内心的诸多情绪,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处理与消化,只会转换成身体上不适,虽然更为迂回和隐晦,但在表达形式上却更加直接、简单。

  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呈现,其实是一种控制。

  吸引他人的关注与照顾,是最常见的控制。

  对部分人来说,在小时候,父母总是很忙,只有在自己生病的时候,父母才会放下手中的忙,稍微关注与照顾孩子。

  这就会让孩子习得一种模式:“我只有生病才会不孤单”。

  幼年的虚假获益延续到成年,这个“方法”也会从父母扩展到其他重要关系中。

  躯体化,提醒我们读懂背后的表达。

  用疾病表达,是人类自小就无师自通的方法。

  “我好像生病了”“我身体不舒服”......其实是在说“我不高兴”

  “我觉得我病得很严重”“我什么都做不了了”......是要告诉你“我很虚弱”

  “我要节食”“我觉得喝水都会胖”......是想说“我为此感到羞耻”

  在我们还年幼的时候,尚未建立与发展出成熟的言语系统,我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身体表达。

  基于这一点,人们需要用到躯体化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渴望或情绪,就已经带有孩童式的色彩,仿佛用这种方式回到幼年。

  这也是躯体化在通常的心理咨询中,比一般直接的心理问题更为棘手的原因。

 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:

  “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,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”。

  当我们的身体有各种症状出现时,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,不妨把注意力放到自身的心理诉求。

  让身体生病的,或许不是表面的诸多理由,而是你的内心需要。

  躯体的病痛让我们难受、痛苦,但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往往不得其所,通过身体宣泄内心的不舒服也是一种选择,只是太过迂回。

  标与本之间,心与身互为表里。

  要治标,更要治本,去发现那个潜藏在病痛外表下的心理问题,也许才是我们治愈自己的第一步。

  【 精神疾病 】 

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yxyfsyy.com/jkkp/434.html


上一篇:“地狱天堂皆在脑中”丨双相情感障碍的14个信号,你中招了吗?
下一篇:焦虑、惊恐、窒息……令余文乐备受折磨的惊恐症,究竟是什么?